193page


193page

日本久矣, 夫韓民之自爲韓民, 不惟其壃域風土之已定, 抑亦所得於天性者然也, 是以寧屈於一時, 面受威脅之權, 而其心, 則固將歷千萬年, 而不失爲韓國之民也, 本心之存, 焉可誣也, 心之卒不可誣, 而欲用萬國所共廢之威權, 以壓萬口一聲之公論, 此於日本, 亦未爲得計也, 昔在海牙之會, 寡邦之臣, 有李儁者, 奉寡君之命, 夜行晝伏, 冒百險之艱, 赴愬于公座, 至乃刳腹剖心, 以鳴其寃, 則在會之人, 或至屬目噓唏, 而終不見有爲之敍其情而謀其後者, 寡邦之人, 至今相語, 未嘗不痛恨於悒, 而繼之以血淚也, 某等山野廢朽, 不及詳聞于外邦事實, 而猶自以爲舊國臣子, 依先君之遺風, 粗從事於儒敎之門, 今當大界維新之日, 國之有無, 在此一擧, 與其無國而生, 不若有國而死, 與其自枯於偏陬, 孰若獻身於公聽竝觀之地, 一以自暴其鬱抑, 而俟其進退之也, 顧以海陸迢絶, 關禁嚴急, 恐裹足未達而疾呼不聞, 朝夕之命, 無逮於穹壤之痛, 則此世此懷, 永無望於自暴矣, 雖以諸大位之神聖聰明, 亦安望其必算及於不見不聞么麽幽渺之一偏邦哉, 玆敢修咫尺之書, 合一部同情之辭, 具十年生受之實, 奉便風於天涯萬里之外, 誠悲劇迫切, 不知所云, 惟諸大位憐而察之, 益恢公判之議, 使大明之照無不遍, 而大化之行無不順, 則不惟某等之無國而有國, 抑亦道德之幸甚於一世, 而諸大位之能事畢矣, 如猶未也, 某等寧騈首就死, 而誓不爲外國之僕隷, 二千萬生命, 獨不關天地之所育而憾條暢之和氣乎, 惟諸大位圖之